首  页
新闻中心
走进中宁
权威发布
领导之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 科教
国宝画重点|六艺修炼指南:古代“通识课”学些啥
2025-09-29    

 

礼、乐、射、御、书、数

这套名为“六艺”的课程体系

藏着君子养成的奥秘

由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让我们透过六件文物

重温这门古老的通识教育课

1.gif

礼的典范

铭刻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里

三千年前的青铜鼎上

庄严的兽面纹与器内腹壁的铭文

刻画了古代社会“敬天法祖”的礼仪制度

2.gif

乐的规制

回响在数百年前的编钟律动声中

铸造于公元1713年的编钟

至今仍乐音流转

其严谨的律制与规制

让我们想见古代雅乐中和、庄重的气象

感受音乐如何教化人心、泽被社会

3.gif

射的演变

浓缩在掌中的竞技智慧

一件明代贯耳小壶

将射箭之术化为宴饮间的优雅游戏

从弓马竞技到投壶为乐

不变的是对专注力与风度的锤炼

4.gif

御的场景

定格在绢本上的行程

作歌丘陵图生动描绘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一幕

孔子乘坐牛车

弟子们徒步随行

右侧是前来迎接的鲁国使者

与豪华马车车队

“御”不仅是驾车的技艺

更是驾驭人生方向的智慧

纵然前路漫漫

掌握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5.gif

书的传承

承载于笔尖的锋芒之下

精美的笔斗、笔管彰显高超技艺

曾写出科举考卷上的锦绣文章

书写不仅是思想的延伸

更是文明的接力

6.gif

数的哲理

蕴含于欹器的平衡

鲁国君王将欹器作警示之物

形象诠释“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被孔子升华为戒骄戒躁的处世哲学

中庸之道如水波动

在平衡中寻找人生真谛


这些跨越商周至清的文物

如同一位位无声的老师

将“六艺”的内涵转化为

可触可感的实物与场景


穿越两千余年

六艺为何依然拥有生命力?

因为这些文物所承载的

从来不只是技能:

礼,是规则与敬畏

乐,是和谐与修养

射,是专注与从容

御,是方向与坚定

书,是表达与传承

数,是逻辑与平衡

在快节奏的今天

这组古老的“通识课表”

依然为我们提供着

关于如何学习与成长的深刻启示

来源:新华社


运营单位:中宁县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955-50353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5-87371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210007

邮箱:znrmtzx@163.com

备案号:宁ICP备18000997号